最近,禪城某樓盤收樓引發維權,其中一個焦點是公共通道過窄,供8戶人使用的公共走廊實際寬度只有1.23米,而且是開放式,下雨天雨水直接到門。該樓盤銷售時以“100%居住實用率”為重要賣點,而高實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1.23米公共通道的出現。
公共通道過窄并非個案。2021年三水一樓盤收樓,同樣爆出這類問題。該盤部分樓宇通往01/02戶型的通道只有1.1米的寬度,兩人相遇只能側身而過,大型家具進出更是一個難題。當時發展商解釋稱,設計符合相關規范,如“住宅建筑戶門和安全出口的凈寬度不得小于0.9米,疏散走道、疏散樓梯和首層疏散外門的凈寬度不應小于1.1米”。但顯然,符合規范與使用舒適度是不同概念。
大多數置業者都非常關心套內面積、使用面積,但對公攤面積很少關注,希望公攤越小越好,自己用的才是最重要的。地產商為迎合消費者的這種心理,想方設法提升住宅實用率。這必然犧牲公攤面積,往往體現在通道、電梯廳等設計上。例如,將本來至少要1.5米寬的通道設計為1.1米,雖然符合規范,但犧牲了住戶的舒適度。
今年全國兩會,一則關于政協委員建議取消公攤面積的消息,獲網友熱烈討論。置業者希望真金白銀花在實用面積上,不想為公攤面積買單,這可以理解。但羊毛出在羊身上,無論怎樣計算,發展商都會將公攤成本分攤到各單元。對買家來說,將公攤統一納入銷售合同中,更利于約束開發商偷工減料。
另外,對于物業的價值,建筑外立面及公共空間的舒適度更有決定性影響,所有高檔住宅都不會以犧牲公共空間來提升實用率。
公攤面積與套內面積比例一般有個行業標準,多層可超過90%,小高層85%左右,高層83%左右,超高層一般不超80%。還有低樓層與高樓層的區別,同一戶型的套內面積雖然一樣,但使用空間會有所不同。由于承重設計需要,底層承重墻最厚,往上則越來越薄,使用空間會有細微差別。
對于普通購房者來說,如何規避公共通道過窄的陷阱?公共通道面積無論是在樓盤宣傳上或是戶型圖紙上,都不會有明確標尺。但購房者在購房時可以留個心眼,對于實用率過高的戶型(不計算贈送部分),要格外留意整個樓層的戶型布局圖,電梯大堂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,問題主要出在通道上。像2梯5戶、6戶、8戶的樓宇,部分單元要通過通道連接。購房者留意這些通道的標示大小,具體可以參考單元大門。如果通道與大門相當,就十分狹窄,至少要有1.5倍才舒適。還有與鄰里單元的距離也要留意,門貼門的設計盡量避免,否則貼個對聯都要共享空間了。
來源:佛山日報
*聲明:本文轉載自其他媒體,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佛山樓市網無關,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無意中侵犯了第三方知識產權或其他權利,由原作者承擔相應法律責任,佛山樓市網不承擔任何責任。